第99章 段润兴_藩乱
笔趣阁 > 藩乱 > 第99章 段润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99章 段润兴

  刘玄初所说的“派系”,其实就是吴军这四十年,一路从辽东打到云南所自然形成的小团体。

  在吴三桂与李自成山海关大战后,虽说是李自成败了,吴三桂(清军)赢了。

  但“为王前驱”的吴三桂却是元气大伤,麾下几万关宁精锐折损殆尽。

  纵使后来追击攻打顺军余部,但背后有满清在虎视眈眈,吴三桂也没法名正言顺的收纳降军、恢复战力,麾下真正可靠的嫡系精锐也不过是几千辽东老兵。

  吴三桂真正实力实现膨胀,是在攻打永历朝时,收拢的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余部。

  彼时,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(明军)余部,实际上仍有余力抵抗清兵。

  但是,由于永历皇帝的“逃跑主义”,让大西军将士对永历皇帝大失所望。

  眼见永历皇帝靠不住,抱着留下最后一点反清种子的大西军余部,决定投降。

  于是,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,成建制地向“大清平西王”这个汉藩王投降,喊出了“我等只降平西王,不降他满清”的誓言。

  这对于吴三桂而言,自然是大喜过望。

  既强大了自身实力,又让清廷知道只有他吴三桂,才能“镇得住”原本“不安分”的大西军余部,让清廷投鼠忌器,不至于在明朝覆灭后就卸磨杀驴;

  吴三桂本人也是讲信义,不仅不将投降的大西军拆散,反而将大西军余部成建制的编为“忠勇十营”。

  再加上吴三桂对降将们也是信任有加,视为子侄心腹,不与辽东旧部区别对待,而是一视同仁。

  如此,令投降的大西军诸将大为感动,纷纷为吴三桂效死。

  但是,吴三桂对藩下人不管怎么一视同仁,却不代表麾下诸将就是一团和气。

  自然而然的,麾下渐渐形成了“东派”和“西派”。

  东派,就是以吴国贵为首辽东旧部。

  西派,就是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余部。

  而东派的文官之首,就是方光琛;

  西派的文官之首,则是刘玄初。

  虽说分为“东西”两派,但两派的关系倒是挺和谐,并没有太大的争斗。

  一方面,是吴三桂的确是心胸广阔,把大西军诸将安排得妥妥当当,钱和地位都给得足,西军诸将皆无可挑剔;

  另一方面,就是明眼人都看得出吴三桂,吴三桂实际上还是更加信任辽东旧部。

  在独立领军作战的诸帅里,汉中的王屏藩、松滋的吴国贵、岳州的吴应麒,江西的夏国相,全都是辽东军出身。

  而“西派”的诸将,则都是“东派”的副帅。

  当年起兵时,早年就随李成栋镇守广东的马宝,以熟悉广东为由,曾自请一军取广东,就被吴三桂婉拒过。

  这也表明了吴三桂的一个态度:我依然信任辽东旧部。

  “东派”的地位有了保证,在平西藩的“蛋糕”持续做大的前提下,自然不会对“西派”有不满。

  “你如果细心的话可以发现,你爷爷在不用我的同时,也不用老方。”

  经刘玄初提醒后,吴世璠才猛然发现,自吴三桂起兵后不久,刘玄初被冷藏的同时,方光琛也以内阁学士(注1)的身份巡长沙,相当于发配地方。

  这其实也是变相的在向东、西两派展示他并没有偏信一方。

  “我们两个老头当了你的老师,意味着‘东、西’两派都有代表在你这里,以后你考虑事情就不能偏倚了。”

  “只要你都能照顾到他们的利益,你在军方的地位就稳了。”

  “而除了东、西两派外,还有第三派,就是宗室”。

  刘玄初继续说道。

  “而那件坏事,就是宗室——吴应麒。”

  按刘玄初说法,吴应麒是独挡一方的大将,不管他对王位有没有兴趣,将来既要防着,也要用着。

  而且,吴应麒其子吴世琮,也是宗室青年将领中新兴的战将。

  一旦处理不好,宗室人心散了,吴军也就败了。

  “你爷爷欲立你为储,你二叔肯定会心里很不爽快。”

  “当他知道自己无缘王位后,以他狂妄自大的性格,肯定会拼命地贪污敛财。”

  刘玄初直言不讳,认为吴应麒这样性格暴虐的人,最是适合打蛮族。

  蛮族畏威不畏德,需要有暴虐之人在当地镇压杀戮。

  ……

  不知不觉,已是日近隅中,太阳也渐渐炎热起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mm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mm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